罗罗腔(罗罗腔简介)

2023-12-14 20:11:18 数码极客 bianji02

 

本文目录一览:

1、罗罗腔的传承谱系 2、灵丘罗罗腔的南北之分 3、罗罗腔的剧种起源

罗罗腔的传承谱系

王彦云 女,1934年生,灵丘县城关镇魅见村人,主工旦行,艺名“黑巧旦”。14岁从艺,1949年登台,唱旦角,1983年退休。代表剧目《小二姐做梦》,1980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将这一剧目录像存档。杨淑珍 女,1954年生,灵丘人。

相声演员陈连仲的师父是彭国良,而彭国良的师父是张玉堂。张玉堂是相声大师张杰尧(张傻子)的弟子,而彭国良是张玉堂的弟子,陈连仲则是彭国良的弟子。因此,张杰尧(张傻子)是陈连仲的师祖。

摘要:辽宁鼓吹乐,俗称鼓乐。它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器乐乐种之一。

少林派福裕禅师确立的传承谱系,计有七十辈,如下: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灵丘罗罗腔的南北之分

罗罗腔有南北之分,灵丘罗罗腔属北曲弦索系统,在艺术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剧目生活气息浓厚,台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说唱性强,有曲艺说唱的味道。乐队不拖腔伴奏,只在每个乐句尾音部分加入伴奏,过门之后即停。

灵丘罗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稀有剧种之一,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

清末,罗罗腔渐呈衰势。到19世纪60年代,罗罗腔的流布范围只剩下山西省的灵丘县、浑源县、应县、繁峙县和河北省的唐县、阜平县等一小片天地了。

北方杂剧南下,南北艺术有了交流,使南戏舞台艺术逐渐成熟,剧本结构也日趋严谨和完整。宋元南戏剧本在结构布局和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上,都有特定的规格。

解放以后,灵丘县成立罗罗腔剧团。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罗罗腔在唱腔吐字、念白里柔合了雁北地方色彩,使之从演出剧目到音乐唱腔及艺术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并以其独特的剧种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罗罗腔历史悠久,形态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传统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唱腔结构又在不断变化。

罗罗腔的剧种起源

灵丘罗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稀有剧种之一,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

据清朝康熙年间戏剧家刘廷玑著《在园杂志》中记载:“……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至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唢呐腔、罗罗腔矣,愈趋愈卑,新奇迭出,终以昆腔为正音。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河北梆子兴起之后,剧目丰富,名伶辈出,各个班社实力很强,相比之下的罗罗腔只能算个民间小剧种,各个方面都很逊色。

罗罗腔的起源虽然说法不一,但到清代中叶,特别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罗罗腔已发展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剧种。在当时的官方演出中占有一席之地,曾经同花部的京戏、梆子戏等剧种一起,与雅部的昆剧争雄。

丝弦又名河西调、弦子腔、弦腔、小鼓腔、女儿腔、罗罗腔等。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山西省的晋中地区东部以及雁北地区。丝弦剧种起源不详。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基础上衍变而成的。

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府(今山西晋城)。虽名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

声明:易趣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15127732@qq.com
广告位招租
横幅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