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总结

2024-02-13 21:41:45 趣味生活 bianji02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话告诉我们,家长要培养好孩子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在幼儿园中,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呵护下很少独立吃饭,上厕所也需要家长帮着擦一下,喝水也需要家长帮忙喂;到了小学更是如此,上一年级学生几乎都是“小霸王”,需要家长保护好,否则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由于现在社会,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孩子很多,很多孩子就是从小被宠着长大的。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和培养,孩子长大了也会缺乏自理能力。 一、教育孩子培养好自理能力要从幼儿时期抓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但身体机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都不是随着年龄增长。所以,从幼儿时期就要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学会自己吃饭、穿衣、叠被穿脱等基本生活能力;再如: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等社会适应能力;等孩子上幼儿园了就会去幼儿园和老师玩了。因此父母应该对孩子从小就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让孩子多接触自然、阳光、空气、水源和花草树木等事物,学会与人交往;了解并能运用语言表达。 二、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一个善于自理的家长,他不仅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家长不仅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些家长怕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就事事包办代替。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而且会养成孩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自私的性格。 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有些孩子的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的爱意,认为自己就应该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因此,他们也不愿意去主动帮助孩子进行动手操作。这样,孩子很难学会自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应该多去关心孩子的生活上的问题。比如平时在家该做些什么活时,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些活儿比如洗碗、扫地等。 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不会自己吃饭,因为他觉得自己吃不了,所以总是要妈妈喂自己吃。到了小学以后就不一样了,大部分学生都会自己吃饭,他们开始明白吃饭要趁热吃才好吃。即使父母不做这个事情也会很高兴的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很少做这个事情或者做不好这些事情,那么在孩子面前也不会太美了;但是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面前时刻告诉孩子:“你不能独立喝水、不能自己上厕所、不能自己穿衣叠被……”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父母言传身教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 我们都知道,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要以身作则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融入到每天的生活里,时刻提醒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给自己添麻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给自己添麻烦;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做错事时总是对孩子大喊大叫、大发雷霆等等。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都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并做出相应行为。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不算数、大吵大闹等行为也会被孩子模仿。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不给孩子添麻烦,做孩子的好榜样。

声明:易趣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315127732@qq.com
广告位招租
横幅广告